close

  中新網北京7月5日電(上官雲) 韓國電影近年來更是飛速發展,在不動聲色間屢屢獲獎,不斷刷新票房記錄。5日下午,由《國家人文歷史》雜誌社舉辦的“韓國電影崛起之路”主題沙龍在北京舉辦,韓國電影研究專家範小青、北京電影家協會會員張沖等學者齊聚討論韓國電影現狀與崛起成因。在範小青看來,韓國電影人更像一個軍團,具有較為相似的成長經歷和家庭背景、審美觀,因此他們才能持續融入好萊塢電影的大環境中去。
  崛起:《生死諜變》為韓國本土電影轉折點 市場份額逐漸超越進口片
  韓國電影的票房崛起始於導演薑帝奎的《生死諜變》,這部電影打敗了當年橫掃世界的《泰坦尼克號》,成為韓國本土電影的轉折點,此後其市場份額逐漸超越進口片,成為少數能在本土市場和好萊塢抗衡的國家之一。
  根據該活動主辦方提供的數據可見,隨著《辯護人》觀影人數突破千萬大關,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九部韓國本土電影跨過這一門檻。這九部電影分別是《實尾島》、《太極旗飄揚》、《王的男人》、《漢江怪物》、《海雲台》、《奪寶聯盟》、《雙面君王》、《七號房間的禮物》、《辯護人》。其中《實尾島》與《太極旗飄揚》開啟了韓國電影史上此前不可想象的千萬觀眾時代。
  自2003年至今,從韓國特色大片到與國際接軌的視覺大片,從戰爭、災難等固定題材到喜劇、現實劇、歷史劇的多元化題材,這九部電影不僅見證了韓國電影和社會的發展,更展現了觀眾們觀賞口味和興趣的轉變。
  “這樣可以發現,韓國電影在吸收外來大片的優勢上存有一個完全本土化的過程。”張沖分析道。
  成因:藝術表達與大眾趣味是韓國電影的強大生命力
  同為亞洲國家,中國與韓國電影市場有很多相似之處,韓國電影的高歌猛進也受到中國電影研究者的關註,認為有可資借鑒的地方。範小青以金基德電影為例說明瞭韓國電影的一些特點。她認為,金基德的電影多憑藉直覺拍攝,不僅自己做小眾、獨立、具有原始審美觀的電影,還影響到一批人,“有句話說,商業電影是生產線,藝術電影是研發部門,只有這樣你才能永遠保這條線源源不斷的受眾。”
  “在藝術表達、大眾趣味上均做到吸引人,這是韓國電影非常大的生命力和優勢所在,能將很小的一件事情拍的十分細緻。”範小青解釋,韓國自1988年開放市場的好萊塢配額,1992年本土片占有率降低到最底端,隨後則一路攀升,“越發達的市場人們的需求更加多元化。”
  至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範小青稱,韓國電影界比較註重學歷與人脈,同時韓國電影教育很發達,他們的好導演大致40%出自電影專業,60%來自大學人文系、國語系等科目,原創率更是高達60%,這是他們最具活力的地方,“我們要取經的地方很多,無論是從民間產業還是官方各類扶持政策來說都是如此,包括基金配置、高度產業化等。”
  範小青分析,韓國大明星與大導演為了壓縮總的製作成本,在其中索取的份額很少,但是會要求加上票房分紅,“這既培養了明星們的承擔感,也能讓他們賺到非常多的錢。”  (原標題:學者談韓國電影崛起:藝術表達與大眾趣味是優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cptq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