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據環保部網站消息,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1月31日向媒體通報,受不利氣象條件及春節燃放煙花爆竹的影響,30日(農曆除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及中西部部分城市出現空氣重污染過程,開展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的161個城市中,有68個城市發生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其中16個城市空氣質量為嚴重污染。(中新網1月31日)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貼春聯、包餃子、放鞭炮等習俗一直延續至今,也成為了春節的特殊符號。但隨著環境問題日趨嚴峻,燃放煙花爆竹等舊的風俗習慣演變成了我們當下新的煩惱。
  大年初一,網友們紛紛舉起手機記錄下了家鄉的天空,微博上網友們調侃著“家鄉不見了,拜年的路也找不到了。”霧霾似乎籠罩了一切,詩人李雲飛在其微博中寫道“沒有陽光的日子,在哪裡都是孤兒”。
  一面是傳統的風俗習慣,一面是嚴峻的環境問題。人們又該何去何從呢?筆者認為,對於傳統的風俗習慣,應該有選擇的繼承,在傳承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而對待燃放煙花爆竹這個問題上,筆者認為可以適當創新技術,試圖研製出來一些對環境污染比較小的煙花爆竹,比如說為倫敦奧運會服務的無污染煙花爆竹以及現在國外主流的電子煙花爆竹。
  其次,政府應該予以足夠的監管和宣傳,對於煙花爆竹的燃放時間和區域進行規定,且加強非燃放區的監管,以小區板報或者通告的形式告訴居民燃放煙花爆竹的註意事項和各種規定做到安全燃放,環保燃放。
  也許有人會說現在的年本來就沒什麼年味了,就只著放點鞭炮熱鬧熱鬧。連鞭炮都不讓放了,那過年和平時又有什麼區別。對於這樣的說法,筆者並不以為然。因為中國民間流傳下來的風俗也有很多。比如說扭秧歌,敲鑼打鼓,耍武術,舞龍舞獅,逛廟會等,這些優秀的民間習俗應該予以傳承,人們可以用很多其他的風俗形式去替代鞭炮煙花。
  文/孫欣展  (原標題:舊俗成“新惱”,出路在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cptq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